您现在的位置:>>新闻动态

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

2024年11月2日,“德法之间:差异、碰撞与交融”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行政楼第一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我院青年教师王珏参加会议并做大会主旨报告。

王珏老师以《戏剧中的主权者——格吕菲乌斯与博丹》为题,探讨17世纪德国巴洛克戏剧家格吕菲乌斯四部肃剧中的主权问题。四部肃剧创作的背景是民族国家的崛起、教会的分裂和德国内部不同教派之间的权力争夺。权力的不明晰让祖国陷入了政治和信仰的分裂危机。为此,格吕菲乌斯在戏剧中通过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编排以及呈现不同政治派别对事件的辩论和探讨,明晰权力的内涵和归属。王珏老师指出,同法国哲人博丹一样,德国戏剧家格吕菲乌斯关注的不是最佳政体形式,而是施米特所谓的例外状态下“权力的归属”。在例外状态下,二者都诉诸主权,只有主权者才能摆脱政治和信仰危机,弥合国家分离,重塑国家秩序。

北京大学德语系谷裕教授针对王珏老师的议题,提出了“欧洲视野”概念,即“西欧”可将德国、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都囊括进来。并且,当今学界过于重视18世纪启蒙以后所谓的“德国文学”,将严重割裂“中世纪-巴洛克-启蒙主义”贯连的德语文学史的完整脉络,批判视角的偏狭导致了当今学界对巴洛克文学的种种误解。

武汉大学文学院涂险峰教授对王珏老师提及的格吕菲乌斯戏剧《被弑的国王》进行了多维解析。他认为《被弑的国王》富有抒情性、雄辩性和宫廷色彩。该剧摒弃了悬念手法,淡化了情节性,加强了对话性。同时,该剧还遍布着与《圣经》的互文关系,藉此将被弑君主比拟为殉道者,并对弑君者假借神圣名义来施暴作恶进行了反讽。此外,该剧维护王权的意识和奇异的巴洛克风格,与法国古典主义可堪比较。

南京大学德语系卢盛舟副教授指出,王珏老师报告中重点论述的格吕菲乌斯巴洛克悲剧中的主权、君权问题,在1796-1820年间欧洲国家学说理论框架内,得到了延续、发展与演绎,同时其中也折射出一种“德法之间”的政治张力:根植于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追随18世纪自然权利学说和理性主义的机械国家观,和德意志浪漫派以青年黑格尔、亚当·米勒为代表人物的有机共同体观念,后者对德意志在19、20世纪的历史发展走向,有着决定性影响。

与会人员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李永平研究员、北京大学德语系黄燎宇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张晖副研究员、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院陈敏教授、复旦大学德语系李双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潘丹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系卢铭君教授、北京大学德语系长聘副教授胡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王凡柯副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的冯亚琳教授等。与会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并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报告主题,对德法文明互鉴给予了长远且乐观的期待。最后,李永平会长宣布本次学术研讨会胜利闭幕。

撰稿:王   珏

初审:郑蓉颖

复审:刘   辉

审核:马   冬


附件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