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动态

“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高端论坛”在华北电力大学顺利举办

  2019年11月30日,“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高端论坛”在华北电力大学主楼D座260报告厅顺利召开。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和专家有: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世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潘志明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生安锋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瑾瑾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宏峰老师,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王秋生老师,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杨世关老师,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徐玲玲老师,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玉闪教授。 论坛由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辉老师主持,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加了会议。

首先,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和外国语学院院长赵玉闪分别致开幕辞。王校长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及学者的到来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华北电力大学的发展情况。携手构建合作共赢伙伴关系,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发出的大国之声,也是华北电力大学的办学信念、理想和追求。王校长希望各位专家能够在华北电力大学的学术科研工作上不吝赐教,给予大力的帮助与支持。赵院长发言时指出,本次论坛是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举办的大型重要学术论坛,到会专家同仁的精彩演讲和内容丰富的会议交流必将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科研创新工作带来新的更大机遇。赵院长呼吁大家在新目标、新机遇面前携起手来,为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后,四位主旨发言人做了精彩的报告。王宁教授的发言从全球化的理论建构谈起,提出了“全球人文”的概念,并指出人文学科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重要作用。王宁教授指出,文科的评价标准应在于它对已有的人文学术做了多大的发展和推进。人文学科在现代大学体制内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为所在的大学校园里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并服务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之目的。王宁教授提纲挈领地为我们理清了“全球人文”概念的内涵及研究对象,并积极倡导作为中国的人文学者,我们不仅要对中国的问题发言,同时也应对全世界、全人类普遍存在并备受关注的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文学者的抱负和使命。包括王宁教授本人在内的中国人文学者们一直在不懈的努力,为全球人文学科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陈世丹教授从学理的角度深入解读了后现代西方伦理学,指出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尊重、保护、热爱他者,主张对他者的绝对的责任;重建自我尊重自然的道德关系:人类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非常契合。后现代伦理观在指导人和人类共同体的行为,促进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和谐方面,发挥了而且正在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潘志明教授的报告细致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演进逻辑,即从“自然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指出马、恩理想中的共同体主要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而这样的联合体更接近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学共同体想象。中国政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着眼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也为文学的想象提供新的思路。

生安锋教授的报告细致地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的文艺理论建设过程,并主要以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这两股西方文化思潮在中国学界的传播与接受为例,梳理这些思潮在中国的接受和变化状况并对所引发的问题等提出深刻的反思。他从文论研究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外国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研究的政治与非政治,文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本土实践/舶来理论的关系问题,古代文论与现代转型等方面,通过大量的实例对我国本土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问题做出批判性解读,为我国当前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批评实践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下午的三个分论坛精彩纷呈,共分成六个场次,围绕“外国文学中的共同体想象”、“比较文学中的共同体视角”等七个议题展开,共有近六十人参与分论坛发言。与会师生以严谨的态度作了相关专题演讲,点评人也都贡献出了有观点的点评,研讨气氛十分热烈。

本次论坛为来自全国各地本领域的学者搭建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广阔平台,与会各位专家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为大家带来了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学到了更多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有助于在各自的工作和研究领域取得新思路、新进展。

                                                                                                  文/张良玉,郑蓉颖

 


附件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